“组织熵增”的危机在“流动的使命型团队”和下沉的决策权作用下,暂时得到了遏制,组织肌体重新焕发出些许活力。然而,就在陈默和管理层认为可以专注于业务拓展时,一个更深层次、关乎“智伞”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议题,随着一次内部数据复盘会,被尖锐地提上了日程。
会议由新任的首席数据官(cdo)韩冰主导,他是陈默从一家顶级互联网公司挖来的数据科学专家。韩冰没有展示常规的业务增长曲线,而是调出了一张令人困惑的“数据资产价值热力图”。
图上清晰地显示,“智伞”平台沉淀的数据量极其庞大,且在不断增长。但代表“数据价值密度”的颜色,却大片地呈现为象征低价值的浅蓝色。只有零星几点,如部分高端农产品的溯源扫码数据、少数几个深度合作的供应链金融风控数据,呈现出温暖的橙色或红色。
“我们坐拥一座信息的‘富矿’,但开采和提炼的能力严重不足。”韩冰指着图表,语气冷静而专业,“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但其中绝大多数,要么是孤立的、未被连接的‘数据孤岛’,要么是未被深度分析和挖掘的‘沉睡数据’。它们占据着昂贵的存储资源,却无法有效地转化为驱动业务增长或创造新价值的‘数据资产’。”
他举了一个具体例子:“比如,我们社区平台上有海量的用户交互和行为数据,供应链平台上有丰富的物流和贸易流程数据,农业溯源平台上有细致的生产环境数据。理论上,这些数据如果能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安全的关联分析,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比如预测区域消费趋势、优化农产品产销匹配、甚至构建更精准的供应链风险模型。但现状是,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事业群,受限于技术壁垒、部门墙和数据安全顾虑,彼此之间几乎是割裂的。”
这个问题,由负责“精品农业”业务的赵博从一个业务角度提了出来,显得更为迫牵“我们服茶庄接入溯源,讲的是‘数据赋能’的故事。但现在除了帮他们讲个好故事,我们还能用这些数据为他们做什么?如果数据只是沉淀在那里,时间久了,客户也会觉得价值有限。”
陈默立刻意识到,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问题。“智伞”的商业模式,如果仅仅停留在利用数据为单个客户提供“信任背书”的工具层面,其价值花板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分散的、原始的数据,通过某种“炼金术”,提炼成能够持续产生商业价值的、可流通的“数据资产”。
“我们必须启动‘数据炼金’计划。”陈默在数据战略专题会上定下基调,“目标是打破内部数据孤岛,在确保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让数据流动起来,关联起来,产生‘1+1>2’的化学反应,将信息沉淀为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拥有的、能增值的战略资产。”
一场围绕 “数据资产化” 的攻坚战役就此展开。这涉及技术、产品、法务、合规和业务的深度协同,其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产品迭代。
首先,是构建“数据基座”,统一语言与标准。 方哲的技术团队与韩冰的数据团队联手,开始构建公司统一的“数据中台”。这并非简单的数据仓库,而是一个集数据采集、清洗、整合、治理、安全控制和标准化服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他们首先制定了公司级的“数据标准规范” ,为来自不同业务线的同类数据(如“用户Id”、“商品SKU”、“地理位置”)定义统一的格式和含义,这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
然后,他们开发了严格的“数据分级分类” 和 “隐私与安全管控” 体系。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如个人身份信息、商业机密、公开信息等)和应用场景,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脱敏规则和使用审批流程,确保数据在流动中的安全与合规。
其次,是设计“数据价值挖掘”的引擎与模型。 在稳固的基座之上,韩冰的团队开始施展“炼金术”。
他们首先选择了一个相对容易突破、且价值显性的领域——“供应链金融风控”。他们将“智伞”平台上沉淀的贸易单据数据、部分物流节点的状态数据(来自瀚海物流等合作伙伴),与外部引入的宏观行业数据、部分企业的公开信息进行安全的联邦学习建模。
目标是训练出一个更精准的“中企业供应链健康度评估模型” 。这个模型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财务报表(很多微企业没有或不全),而是基于其真实的贸易活跃度、合作伙伴信誉、物流效率等动态数据来评估其信用状况。
初步验证结果显示,这个新模型对坏账风险的预测准确率,比银行传统风控模型提升了近二十个百分点。
再者,是打造“数据产品与服务”,实现价值闭环。 光有模型不够,必须形成可对外提供价值的产品。
林薇的金融科技团队,迅速将这一模型能力封装成一个新的数据服务产品——“智伞信链·供应链健康雷达”。他们向合作银行和核心企业推广这一服务,帮助它们更精准地识别供应链上的优质中客户,或更早地发现潜在风险。这项服务为“智伞”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高利润的数据服务收入线。
同时,针对“精品农业”客户的需求,数据团队尝试将消费者扫码溯源的行为数据(如扫码地域、页面停留时长、分享行为),与商品本身的品质数据、产区信息进行关联分析,生成“产品市场热度洞察报告”。这份报告可以帮助茶庄、农场了解不同区域市场对产品的接受度、消费者关注点,从而优化其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这项服务作为增值模块,极大地增强了“智伞”对现有客户的粘性。
然后,是探索“数据要素”流通,释放生态价值。 陈默看得更远。他指示韩冰团队,在确保数据安全和主体授权的前提下,探索与战略生态伙伴之间进行 “数据要素”安全流通与价值交换 的可能性。
例如,在“跨境供应链”场景下,在出口商、物流方、进口商均授权的前提下,“智伞”平台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数据沙箱”环境,让各方将部分脱敏数据(如货物类型、大致体积、关键时间节点)用于联合优化物流路径预测模型?模型产生的价值(如更低的物流成本、更高的时效)由参与方共享。
这种模式如果跑通,将把“智伞”的平台从“数据工具”提升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设施”,其想象空间巨大。
最后,是设立“数据伦理委员会”,守住底线。 鉴于之前信任危机的教训,陈默对数据应用的红线格外警惕。他强化了“数据伦理委员会”的职能,任何新的数据产品、数据模型或数据流通计划,都必须经过该委员会的严格评审,确保其符合“技术向善”的初心,不会滥用用户信任,不会导致算法歧视或其他社会伦理问题。
“数据炼金”计划在谨慎的探索中逐步推进,其价值开始点滴显现。
“供应链健康雷达”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多家金融机构的青睐,成为了金融科技事业群新的增长引擎。
提供给农业客户的“市场热度洞察报告”,虽然初期简单,却让客户眼前一亮,觉得“数据真的活了起来”。
而与生态伙伴的数据流通探索,虽然步履维艰,却代表着“智伞”在数据价值挖掘上进入了更前沿的领域。
陈默在听取数据资产化的阶段性汇报后,总结道:“我们正在学习将数据从‘成本’变为‘资产’,从‘副产品’变为‘核心产品’。这场‘数据炼金’,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商业模式和战略思维的进化。它要求我们具备更强大的数据治理能力、更深刻的价值洞察能力,以及始终如一的数据伦理操守。未来,谁能更高效、更负责任地将数据转化为资产,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绝对的制高点。”
“智伞”通过启动“数据炼金”计划,开始系统性地挖掘沉睡在平台之下的巨大潜能。他们不再满足于做数据的“保管者”和“展示者”,而是要成为数据的“炼金术士”,将看似普通的信息,点化为驱动自身与客户持续增长的真金白银。这条通往数据资产化的道路,充满了技术挑战与伦理风险,但也蕴含着突破增长花板、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巨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