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他们早就知道特战团的厉害。
在团长李明华的带领下,凤乡镇的根据地被建设得有声有色。
就像镇党委书记王逸凡,更是乡亲们口中的好领导,事事为老百姓着想。
推行的开放屯田、兴建学校、开办各种工厂和纺织厂等政策。
吸引了大批百姓慕名而来,在凤乡镇及周边安家落户。
大家也清楚,除了特战团,附近还有独立团、新一团和新二团。
如今这几支能打胜仗的队伍联合起来,成立了军分区。
军分区的成立,意味着这边的八路军的力量彻底拧成了一股绳。
往后抗击鬼子更有底气,大家的日子也更有安全感了!
另一边,李云龙、孔杰、丁伟三人心里也揣着正事。
他们回去之后也要组织团部附近的县大队、游击队召开大会。
一方面把晋西北军分区成立的消息通告下去。
另一方面对各根据地的民兵、游击队进行统一整编。
这样一来,日后军分区统一调度打鬼子时。
不光正规八路军能协同作战,各个县的民兵大队、游击队也能形成有效配合。
指挥起来又快又顺畅,再也不会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这事儿可不是单靠他们几个团长就能办成的。
还得和各自团的政委一起联手推进,把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彻底整合到位。
386 旅晋西北军分区的成立大会一结束,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就准备启程返回。
李明华也格外够意思,直接调出军用卡车帮他们运输物资。
毕竟这次给三个团分配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弹药。
而他们仨只带了一两个警卫员过来,总不能让他们再专门派人来凤乡镇拉运。
李明华做事够意思,直接给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每洒拨了两辆军用卡车。
这样一来,分配给三个团的武器装备和弹药。
就能一次性全部装下,不用额外费心周转。
三人返程的场面格外浩荡壮观,让他们赚足了面子。
最前面是一辆摩托三轮车开道,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坐在车上,意气风发。
后面紧跟着两辆满载武器物资的军用卡车。
车厢里整齐码放着三八大盖、重机枪,还有一箱箱沉甸甸的弹药。
卡车尾部还拖拽着李明华送的大炮,一路轰鸣前校
车队速度飞快,风驰电掣般赶路,没用多久就翻山越岭。
到当傍晚时分,就顺利把三人分别送回了独立团、新一团和新二团的驻地。
三个团的战士们远远看到车队归来,还没等车子停稳,就纷纷围了上来。
当看到车厢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精良武器和充足弹药时。
所有人都沸腾了,个个喜笑颜开、欢呼雀跃。
各营的营长们更是按捺不住激动,立马围拢过来,争分装备。
至于怎么分配,那就是各个团内部的热闹事了!
负责运输武器的特战团战士们到了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的驻地后,休整了一晚。
第二一早,他们便驾驶着空卡车,踏上了返回凤乡镇的路程。
不过这次运输也是格外费汽油,让李明华有点肉痛!
要知道,汽油都是外挂奖励的,存量本就不多,平时这些军用卡车都舍不得轻易动用。
到邻三,李红军再次组织特战团全体将士。
在凤乡镇外的空地上召开了一场正式的表彰大会。
河源之战大获全胜后,上级已经为立功的战士和作战单位评定了具体的功劳等级。
大会上,李红军逐一念出立功将士的名字。
被叫到的战士们昂首挺胸地走上台。
胸前被戴上鲜艳的大红花,手里还接过了一张张红彤彤的奖状。
这些大红花,是王逸凡专门请镇里的纺织厂赶制的。
奖状则是李红军亲笔书写,上面郑重地盖着特战团的印章。
这场景让李明华看得有些哭笑不得,尴尬得差点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实在是太简单了!
可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表彰方式,效果却出奇地好。
被戴上大红花、领到奖状的战士们,个个神采飞扬、满脸荣光。
那股子自豪劲儿,仿佛是走上人生巅峰。
他们心里都暗下决心,要把这张奖状好好珍藏起来,将来当成传家宝传给后代。
其中,在河源之战中带领防空营打下鬼子 20 架战机的何富贵。
他更是荣获了一等功,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何富贵捧着一等功奖状,乐得合不拢嘴,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拿着奖状在战友们面前挨个 “炫耀”,那股子自豪劲儿藏都藏不住。
一旁没立下功劳的战士们,眼睛里满是浓浓的羡慕。
心里暗暗较劲:下次打仗,一定要奋勇冲锋、好好表现。
绝不能怕牺牲、落人后腿,非得也挣一朵大红花、一张奖状不可!
就在李明华忙着筹备军分区、组织表彰大会的时候。
另一边的旅长也带着运输大部队顺利返回了后方。
运回的物资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分配。
而其中的医疗药品、绷带等各类医疗用品,第一时间就派人送到了后方野战医院。
与此同时,总部首长也特意给后方野战医院的王院长打去电话。
命令他安排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前往晋西北凤乡镇支援当地野战医院的建设。
王院长接到消息,又看到送来的大批紧缺医疗物资,心里又喜又惊。
喜的是医院凭空多了这么多 “救命宝贝”,能大大缓解医疗物资匮乏的困境。
惊的是晋西北不仅成立了军分区,竟然还要单独建一座野战医院,这着实让人意外!
更让王院长意外的是,这个新成立的军分区司令。
竟然就是之前屡立奇功的特战团团长李明华。
他忍不住在心里感慨:这李明华年纪轻轻,本事却这么大,实在不简单!
感慨过后,王院长立刻召集野战医院的大夫们开会。
明情况后询问谁愿意千里迢迢前往晋西北支援野战医院建设。
一听要去偏远的晋西北,大夫们个个面露难色,心里都有些不情不愿。
他们觉得,总部野战医院的条件已经够艰苦了。
好在还有各部队时不时送来些药品和医疗器械聊以支撑。
要是去了晋西北那种前线地带,条件岂不是更差?
到时候难不成要靠本地的一些草药给战士们治病?
那条件太不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