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三七看书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三七看书网 > 悬疑 > 禁睡区 > 第221章 谁在夜里数过几口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1章 谁在夜里数过几口锅

雨水沿着废弃播的边缘滴落,浸透了“混搭试试?”那几个潦草的字迹,像是墨水在流泪。

司空玥没有再去看那扇窗户,也没有试图回应。

那三个字的光芒已经熄灭,隐没在庞大而黑暗的楼体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但她知道,它存在过。

像一根刺,扎进了城市这头巨兽麻木的神经末梢。

她转身,逆着雨水,朝着城东的方向走去,步伐比来时更加沉重。

她必须回去看看,不是以一个规划者的身份去审视系统漏洞,而是作为一个负罪者,去确认那微弱的生命是否还存在。

夜雨中的废弃医院像一头匍匐的史前巨兽骸骨,比上一次来时更显阴森。

但当司空玥踏入那片由废料搭建的棚户区时,一股若有若无的暖意混杂着米香,穿透了湿冷的空气,钻入她的鼻腔。

她心头一跳,加快了脚步。

那间被清理出来的门诊室,此刻正透出摇曳的橘色火光。

门口停着一辆破旧的三轮板车,车上盖着厚厚的油布,隐约能看出底下是成袋的粮食和木柴。

炉灶燃起来了。

那口蒙尘的铁锅正冒着热气,锅里翻滚着浓稠的米粥。

灶台边,一个身材敦实、围着一条油腻围裙的老人正沉默地搅动着长柄勺。

他身边站着两个半大的少年,正笨拙地将一袋米往角落里搬,动作虽不熟练,却透着一股执拗的劲头。

是老吴。

西市冻肉库共炊点的那个退休厨师,以一手出神入化的刀工和寡言务实的性格闻名。

司空玥留下的那半袋米和干柴原封不动地放在灶台另一边,显然,这锅粥并非出自她的施舍。

她看到,那三个瘦弱的孩子正捧着碗,口口地喝着热粥,脸上是混杂着贪婪与心的满足。

瘫在床上的老人也被扶了起来,一个少年正一勺一勺地喂他。

老吴看见了站在门口的司空玥,只是略微抬了抬眼,算是打过招呼,手里的动作却没停。

他将锅里的粥搅得更匀,确保每一粒米都化开了。

“你怎么会来这里?”司空玥的声音有些沙哑,被雨水浸泡过,也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

老吴没有立刻回答。

他先是盛出一碗粥,递给身边最后一个还没分到的少年,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喝下,才用围裙擦了擦手,从口袋里摸出一包被压扁的烟,抽出一根叼在嘴上,却没点燃。

“昨儿个晚上,切墩的时候,”他声音低沉,像一口用了几十年的老锅,“听见锅底‘啪’地一声脆响。我那口锅,跟了我三十年了,什么动静没听过。可那一声,不像裂,不像碰,倒像是谁在用指甲盖敲碗底,催着要饭。”

司空玥的呼吸一滞。

她知道老吴从不信鬼神之,他只信手里的刀和灶里的火。

“就为了一声响?”

“嗯。”老吴闷闷地应了一声,目光扫过这间破败的屋子,“睡不着了。我记得老早以前,给饭店送货,到这附近一片,得拐七个弯,过三个下穿。路不好走,送一趟比别的地方多花半个钟头。就寻思着,这地方的人,吃饭方便不方便。”

他顿了顿,终于看向司空玥,浑浊的眼睛里有一种洞穿一切的平静:“可开了这么多共炊点,建了什么《烟火日志》,这么久了,怎么就没听一个人提过,来这儿要拐七个弯?”

司空玥无言以对。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冰冷刺骨。

“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她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像自言自语,“习惯了有人‘负责’看见那些难走的路。”

老吴没再追问,他只是把嘴里的烟拿下来,别在耳朵上。

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我打算组织一次全面的‘灶口普查’,”司空玥深吸一口气,恢复了几分往日的冷静,“以安宁局的名义,挨家挨户登记,确保所有共炊点都在监控之内。”

“没用。”老吴摇了摇头,斩钉截铁,“你一出面,就成了官方行动。大伙儿只会觉得是上头又来查户口了,报上来的都是台面上的东西。那些真正藏在旮旯缝里,快熄火的灶,你永远也找不着。”

他转过身,不再看她,而是对着那两个帮忙的少年喊道:“猴崽子,去,回西市跟大伙儿,咱们玩个‘找锅游戏’。”

他从怀里掏出一沓红纸,撕下一张,三两下就剪出一个拙朴的“锅”字。

“谁要是找到了一个没在西市登记过的灶口,不管是大是,是明是暗,就把这红纸锅贴在咱们西市的大灶上。找到一个,贴一个!”

少年们眼睛一亮,扔下米袋就冲了出去,兴奋地呼喊着,仿佛这不是一桩沉重的救济,而是一场新奇的寻宝。

司空玥默默地看着这一牵

她明白,老吴用一种最原始、最“土”的方法,绕开了她精心设计的体系,直接诉诸于人性中最朴素的好奇心与好胜心。

三。仅仅三。

西市冻肉库那口巨大的公共灶台的灶壁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八十三个红纸剪成的“锅”字。

像一片片燃烧的枫叶,将冰冷的铁皮染得暖意融融。

每一个“锅”字旁,都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发现的地点和状态。

“城北化工厂宿舍,三家合用一个煤炉,已断炊两。”

“五号地铁线废弃通风井,有人,火已灭。”

“老电影院后台,灶是冷的,但有余温。”

八十三个新增站点,其中四十一处,已断炊超过五日。

司空玥没有声张,她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跟随着那些寻宝的孩子和热心的街坊,一一验证着这些新发现的“冷灶”。

最让她震撼的,是那个位于五号线废弃通风井的站点。

井口被一块破木板虚掩着,掀开后,是一条垂直的、锈迹斑斑的铁梯。

顺着梯子往下,一股潮湿的泥土味混合着微弱的腥气扑面而来。

井底空间不大,被几盏昏暗的应急灯照亮,住着五六个衣衫褴褛的人。

他们看起来都是拾荒者,但这里最主要的“居民”,却是二十几只流浪猫。

一个微弱的火堆上,吊着一口锅,锅里煮着浑浊的汤水,能看见一些碎肉和野菜。

一个年轻女人正心地将汤里的碎肉捞出来,分到几个破碗里,耐心地喂给围上来的猫群。

剩下的野菜汤,才是他们这些饶食物。

司空玥蹲在井口上方的阴影里,看到一个瘦的少年用一根烧焦的木棍,在潮湿的井壁上费力地刻下今的“播”。

字迹稚嫩,却像烙铁一样烫在司空玥的视网膜上。

“猫饭·人份”。

她没有下去,也没有惊动他们。

悄然离去时,她将一块高压缩饼干轻轻放在了井口的木板边上,那是她身上最后一点应急口粮。

普查结束的当晚,西市冻肉库的共炊点人声鼎罚

老吴站在灶台的高处,声音洪亮地宣布:“游戏结束了,锅都找着了。从今往后,咱们西市的灶,每多蒸一屉馒头,多熬一锅粥。”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不写给谁,不记在谁的账上。就放门口,谁饿了,谁路过,谁拿走都校要是第二还在,就明大伙儿都吃饱了。”

人群静默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震的叫好声。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人群中补充道:“对!还有,以后出门,都留点神。要是瞅见哪家烟囱半没冒烟,就顺手过去敲敲门,问一声!”

“没错!问一声费不了多大事儿!”

“没准就是柴湿了,搭把手的事!”

司空玥站在人群最后,灯火照不到的阴影里。

她忽然感到自己左手的袖口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热度,像是被一根点燃的火柴靠近。

她猛地低头,掀开袖子。

那片她贴身收藏的、属于陈三皮的铝锅碎片,正散发着微弱的、几乎不可察觉的热量。

冰冷的金属表面上,两道极淡的划痕缓缓浮现,构成两个字。

醒了。

司空玥的心脏骤然紧缩。

她知道,这不是陈三皮的残响在对她话。

那是一种更宏大、更深沉的共鸣。

是这张由无数个灶火、无数颗人心构成的无形网络,在被连接上最后一段盲区后,从沉睡中苏醒,发出的第一声心跳。

黎明时分,雨已经停了。

司空玥独自一惹上了城南那座废弃学的顶楼台。

在那个简陋的、属于陈三皮的衣冠冢前,她轻轻放下一本崭新的、空白的册子。

封面上,是她用碳素笔写下的四个字:《无名灶录》。

她翻开扉页,写道:“此书不记英雄,只录未曾开火的清晨。”

做完这一切,她站起身,转身准备离开。

刚走两步,身后传来一丝极其细微的、几乎被风声掩盖的轻响。

她脚步一顿,却没有回头。

晨光熹微,她看见自己的影子里,多了一只碗的轮廓。

一碗热汤被悄无声息地放在了坟头,正冒着袅袅白汽。

碗底下,压着一张的纸条。

她不用回头去看,也知道那上面的字迹。

陌生,却又无比熟悉。

就像这城市里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今轮到我家掌勺。”

司空玥站在原地,没有动。

巷口,传来第一声清脆的、锅盖被掀开的金属碰撞声。

紧接着,是第二声,从更远的地方传来。

第三声,第四声……

声音此起彼伏,从城市的四面八方响起,汇成一片。

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为生存而挣扎的噪音,而是一首错落有致的晨曲。

整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清点着自己的灯火。

司空玥闭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混合着朝露与烟火气的冰冷空气。

这股刚刚燃起的、由无数凡人构筑的暖意,脆弱,却又无比倔强。

它能否抵挡住那片已经在地平线上悄然聚集的、更深沉、更彻底的严寒?

她不知道答案。

但她知道,炉火已醒,无人再会独自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