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苏青就抱着陆晓雨(注:前文为陆晓梅,此处统一为陆晓雨)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本彩色封面的儿歌书——这是她上次去镇上赶集时,特意花五毛钱买的,书页上印着“白兔白又白”“鸭子嘎嘎奖等简单儿歌,还有可爱的插图,正好适合给晓雨做语言启蒙。
“晓雨,你看这是什么?”苏青指着书上的白兔插图,轻声问道。晓雨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盯着插图看了一会儿,声:“兔兔……”
“对啦,是白兔!”苏青笑着,用手指着文字,一字一句地念:“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她的声音温柔,还特意模仿白兔蹦跳的动作,逗得晓雨咯咯直笑,也跟着含糊地念:“兔兔……白……”
从那以后,每早上和晚上,苏青都会抽出半时,给晓雨做语言启蒙。早上读儿歌,晚上讲故事——她会把《三只猪》《红帽》等经典童话,改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讲给晓雨听,还会模仿故事里不同角色的声音,让故事更生动。
有一次,苏青讲《三只猪》时,模仿大灰狼粗哑的声音:“猪猪,快开门!”晓雨吓得往苏青怀里钻,却又好奇地探出头,问:“妈……狼坏吗?”
“对呀,大灰狼想把猪吃掉,是坏家伙。”苏青抱着晓雨,耐心地解释,“但猪很聪明,用砖头盖房子,把大灰狼挡住了,所以晓雨也要像猪一样,做个聪明的孩子,好不好?”晓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嘴里念叨着:“猪……聪明……”
除了读儿歌、讲故事,苏青还很注重在生活中引导晓雨话。做饭时,她会指着食材,教晓雨认:“晓雨你看,这是西红柿,红红的;这是黄瓜,绿绿的。”洗衣服时,她会拿着衣服问:“这是谁的衣服呀?是晓雨的,粉色的,对不对?”
晓雨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就能准确出常见的蔬菜水果和衣物的颜色了。有一,苏青带晓雨去院子里晒太阳,晓雨突然指着空,大声:“妈!空是蓝色的!像晓雨的裙子!”苏青低头一看,晓雨穿的正是一条浅蓝色的棉布裙,心里又惊又喜——晓雨不仅能认出颜色,还能主动进行联想,这可比单纯的“认颜色”进步多了。
苏青趁机又教晓雨认形状。她从厨房拿出圆形的盘子、方形的案板、三角形的玉米饼,摆放在石桌上,:“晓雨你看,盘子是圆形的,像上的月亮;案板是方形的,像家里的桌子;玉米饼是三角形的,像屋顶的瓦片。”
晓雨凑过去,用手摸了摸盘子,又摸了摸案板,声:“圆形……盘子;方形……案板。”苏青笑着点头,把一个苹果递给晓雨:“晓雨,苹果是什么形状的呀?”晓雨看了看苹果,立刻回答:“圆形的!和盘子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晓雨走到哪里,就会把学到的颜色和形状用到哪里。看到院子里的向日葵,她会:“向日葵是黄色的,花盘是圆形的;看到邻居家的篱笆,她会:“篱笆是方形的,柱子是圆形的;看到路边的石子,她会:“石子是圆形的,有的是灰色的,有的是白色的。”
更让苏青惊喜的是,晓雨还开始尝试编简单的儿歌。有一,苏青教晓雨读《鸭子》的儿歌:“鸭子,嘎嘎叫,摇摇摆摆水里游。”晓雨听了几遍,突然歪着脑袋,自己念叨起来:“花猫,喵喵叫,蹦蹦跳跳追蝴蝶。”
苏青愣住了,随即反应过来——晓雨竟然自己编了一句儿歌!虽然简单,却符合儿歌的韵律,还准确描述了花猫的动作和习性。她连忙把晓雨抱起来,在她脸上亲了一口:“晓雨真厉害!会自己编儿歌了!比妈妈还棒!”
晓雨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却又忍不住继续编:“狗狗,汪汪叫,跟着主人去散步;鸡仔,叽叽叫,啄着米粒吃个饱。”苏青一边听,一边帮晓雨记录下来,还特意找了个本子,把晓雨编的儿歌一笔一划地写下来,:“这是晓雨的儿歌本,以后晓雨编了新儿歌,咱们就写在里面,好不好?”晓雨用力点头,脸上满是骄傲。
晓雨的变化,很快就被村里的人发现了。有一次,李婆来家里借针线,看到晓雨正在院子里编儿歌,忍不住笑着:“苏青啊,你家晓雨真是越来越机灵了!以前见了人都不敢话,现在不仅能会道,还会编儿歌,比城里的孩子都聪明!”
旁边的王婶也附和道:“是啊!上次我带孙娃来玩,晓雨还教我孙娃认颜色呢,‘西红柿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得可清楚了!这都是你教得好啊!”
苏青笑着:“主要是晓雨自己肯学,喜欢话,我只是多陪她读读书、聊聊而已。”话虽这么,心里却满是欣慰——晓雨从一开始的“不敢话”,到现在的“能会道、会编儿歌”,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耐心引导,也是晓雨自身的努力和赋。
晚上,苏青坐在炕边,看着晓雨拿着儿歌本,自己声念着白编的儿歌,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语言启蒙不仅是教孩子话,更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晓雨的进步,正是这些能力萌芽的体现。
她轻轻摸了摸晓雨的头,心里默默想着:以后要继续陪晓雨读更多的书,讲更多的故事,带她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让她在语言的海洋里自由遨游,用话语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窗外的月光柔和,洒在晓雨的脸上,也洒在苏青的心里,满是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