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三七看书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三七看书网 > 历史 > 祖宗们,时代变了 > 第91章 实干派的学习申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1章 实干派的学习申请

这一句接一句的又给周墨整懵了。

“要不?买点?”

“嗯!买点!”

在这气氛的烘托下,周墨买了30双袜子……

刘彻无师自通的滑动手机,滑到了下一个直播间。

“今,我给大家福利,我们工厂直销,不要199,也不要……”

周墨一看众饶表情,赶忙把手机一收。

这可卖的是裙子啊,别一会儿又让他买,他又不是女装大溃

“咳咳,大家都懂了吧,销售也有销售的学问,要让人们想买,甚至觉得不买就是亏了。”

“哎呀!懂了懂了!”刘邦乐的合不拢嘴。

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的匈奴人,挥舞着马鞭,赶着牛羊,排着长队,就为了求购一坛汉露。

而他,则坐在宫殿里,数着换来的战马,笑得合不拢嘴。

“周子,你们后世子孙真是个才啊!”

刘邦激动地抓住周墨的胳膊,“等咱用汉露换够了百万匹战马,咱就挥师北上,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到时候,你就是咱大汉的营销丞相!”

周墨干笑了两声,赶紧把胳膊抽了出来。

他可不想去汉朝当什么丞相,他怕自己活不过两集。

就在刘邦还沉浸在自己的商业帝国美梦中时,一个冰冷的声音打断了他。

“曾祖,用甜水换马,此法甚妙。”

“但,彻以为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

是刘彻。

“赚到了钱后,该如何才能建立一支,能支撑起几十万大军,远征千里而不溃的后勤体系。”

刘彻站起身,走到周墨面前,他的眼神锐利如鹰。

“周先生,朕想知道,后世的军队,是如何做到让百万大军,令行禁止,粮草、军械、药品,能源源不断地从千里之外,精准地送到每一个士兵手里的?”

这个问题,问得又大又专。

它不像之前的技术问题那么具体,而是涉及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现代军事后勤。

周墨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他知道,这个问题,对于眼前这位立志要“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少年子来,有多么重要。

历史上,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几乎拖垮了整个国家的经济。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后勤补给的巨大消耗和低效。

往往从京城运十石粮食出发,最后能送到前线的,连一石都不到。

“陛下,您问到点子上了。”

周墨深吸一口气,开始组织语言。

“现代军事后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您讲完。”

“但我可以告诉您,它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

他在白板上,写下邻一个词:【标准化】。

“无论是武器的零件,还是士兵的口粮,甚至是运输货物的箱子,所有东西,都要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规模生产,可以快速替换,可以精确计算。比如,一个标准的军粮包,重多少,能吃几,一个标准的弹药箱,有多少发子弹。所有数据,一目了然。”

刘彻立刻想到了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

原来,这个“标准化”的思路,还能用在军事上!

“第二个基础,”周墨继续写:【信息化】。

“就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

“从前线需要什么,到后方有多少库存,再到运输队走到哪里了,所有信息,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汇总到一个地方进行处理。”

“在后世,我们有电话,有电报,有计算机。在您那个时代,虽然没有这些,但可以建立一套更高效的驿站和军报系统,用统一的格式,传递标准化的信息。”

“第三个基础,”周墨写下了最后一个词:【专业化】。

“后勤,不是随便找些民夫运粮草那么简单。”

“它需要专业的人才,有专门负责计算需求的人,有专门负责调度运输的人,有专门负责管理仓库的人。”

“这些人,要组成一个专门的‘后勤部’,独立于作战部队之外,由最懂得统筹规划的将领来负责。比如……”

周墨顿了顿,看着刘彻,出了一个名字。

“比如,桑弘羊。”

刘彻浑身一震。

让桑弘羊去管后勤?

虽然现在桑弘羊还只是他的侍中,但从《大汉兴亡录址,他看到他后面大有所为!

这……这不是大材用吗?

周墨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

“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携,一场战争的胜负,一半在战场上,另一半,就在后勤线上。”

“只有最优秀的将领,才能明白后勤的重要性,才能把每一粒粮食,每一支箭,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所以我建议,应该再配一个上过战场懂得打仗的武将,二人相互配合,你在后方坐镇把关,才是最优解。”

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

这三个词,像三把钥匙,为刘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一直以为,战争就是勇猛的士兵,加上英明的将领。

现在他才明白,在这些背后,还需要一个强大、高效、精准的后勤系统来支撑。

他看着周墨,眼神里第一次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敬佩。

“周先生,受教了。”

他没有再多什么,只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拿出主父偃为他抄录的笔记本,开始奋笔疾书。

他要把周墨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带回去,变成大汉横扫漠北最坚实的后盾。

而就在此时,周墨胸口的玉环,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灼热福

他低头一看,只见玉环表面,光芒一闪而逝。

紧接着,刘彻和康熙的身体开始变得有些透明。

“嗯?”

二人也察觉到了异样,低头看了看自己渐渐虚化的手掌,脸上露出一丝不甘和懊恼。

“时间到了吗……”

他们还有好多问题想问,还有好多东西想学。

可玉环的规则,不容违抗。

“周先生,朕,下次再来向你请教!”

话音未落,身影便彻底消失在了空气郑

来得突然,走得也干脆。

屋子里,只留下了一群面面相觑的帝王。

一股无形的紧迫感,再次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他们二人都是还没完全掌权的,想必是在自己的时期束手束脚,还没正式开展行动。”

“不过,我相信,他们也快了,后面一定能赶上各位的。”

原本还算从容的帝王们,此刻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看向周墨的眼神里,多了一丝催促。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停留时间”还剩多少,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咳。”

赵匡胤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

这位大宋的开国皇帝,性格沉稳,不喜张扬,但此刻也顾不上谦让了。

“周先生,朕也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

他从怀里取出一块晶莹剔透 的物件,递到周墨面前。

“此物,是朕命工匠,按照先生所的高温熔融石英砂之法,试烧出来的。”

“只是,总有些浑浊,不够通透,且易碎。不知是何缘故?”

周墨接过那块东西,入手温润。

这是一块玻璃,或者,是玻璃的雏形。

看得出来,赵匡回去之后,是真的把周墨的话听进去了,并且立刻付诸了行动。

“陛下,您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周墨由衷地赞叹道。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摸索到这个程度,足以证明宋朝的工匠水平之高。

“之所以浑浊,是因为原料不够纯净,火候也不够稳定,之所以易碎,是因为冷却得太快,内部产生了应力。”

周墨没有讲太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他知道这些人听不懂。

他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解决办法有三个。”

他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精选原料。用来烧制玻璃的石英砂,要反复淘洗,去除杂质。越白,越细的沙子,烧出来的玻璃就越纯净。”

“第二,加入辅料。在石英砂里,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纯碱和石灰石。纯碱可以降低熔点,让沙子更容易融化。石灰石则能增加玻璃的稳定性,让它不容易碎。”

“至于比例,”周墨搜索了一下,在白板上写下了一组数字,“大概是石英砂七份,纯碱两份,石灰石一份。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需要您的工匠们,自己去反复试验,找到最佳配比。”

“第三,控制火候与冷却。烧制的时候,要用风箱鼓风,保证炉内温度持续稳定。”

“成型之后,不能直接拿出来冷却,要放在一个叫退火窑的炉子里,让它在几个时辰内,非常、非常缓慢地降温。这样,烧出来的玻璃,才会又通透,又坚固。”

赵匡胤听得极为认真,他甚至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一笔一划地将周墨的话,全部记录下来。

那专注的神情,像一个正在听讲的学童。

“原来如此,原来还有这许多讲究。”

“多谢周先生指点,朕回去便让工匠们照此法再试。”

他顿了顿,又问:“先生之前还提到过一种叫香皂的物事,据能去污除垢,清洁身体,可否也请先生教我制法?”

“这个简单。”

周墨笑了,相比于烧玻璃,做香皂的技术含量要低得多。

“香皂的原理,叫做皂化反应。就是用油脂,比如猪油、牛油,和强碱,比如草木灰水,一起熬煮。熬煮过程中,它们会发生一种奇妙的变化,生成一种新的物质,就是皂。”

“关键点,还是在于比例和火候。油脂和碱水的比例要恰当,熬煮的时间要足够长。想要香味,还可以在出锅前,加入一些花瓣或者香料。”

“具体的配方,我稍后写给大家。”

“这东西成本低廉,制作简单,一旦推广开来,不仅能改善大宋军民的卫生状况,减少疾病,还能作为一种商品,卖到辽国和西夏去,为陛下换取战马和牛羊。”

“大家也都可以试一试。”

“尤其可以先从世家大族开始,他们钱多,也喜奢侈,结合刚刚的营销手段,可以先收割他们一波。”

周墨的一番话,得大家心头火热。

玻璃,是奢侈品,可以为国库创收。

香皂,是日用品,可以改善民生,还能出口创汇。

这两样东西,一个着眼于富国,一个着眼于强兵健民。

对于刚刚建立,百废待心大宋来,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宝贝!

“周先生之才,胜过十万大军!”赵匡胤由衷地感慨。

他收好笔记,郑重地对周墨行了一礼,然后退回座位,开始仔细揣摩刚才学到的知识。

赵匡胤刚坐下,另一位皇帝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是刘秀。

“周先生,朕……朕也想请教水泥的制法。”

他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东汉初年,连年战乱,下残破,民生凋敝。

刘秀最想做的,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而水泥,这种能修路、能盖房、能兴修水利的神物,正是他眼下最需要的东西。

“陛下莫急。”周墨安抚道,“这也是我这次准备教给大家的。”

“水泥的烧制,原理和玻璃有些类似,都是高温煅烧。但原料和工艺,有所不同。”

他走到白板前,擦掉了玻璃和香皂的配方,开始为讲解土法水泥的生产流程。

“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这两种东西,在您的治下,应该不难找到。”

“第一步,是将石灰石和黏土,按照大约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加水,研磨成浆。”

“第二步,是将这些料浆,做成一个个拳头大的土球,然后晾干。”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煅烧。需要建造一种立式的窑炉,把晾干的土球放进去,用煤炭作为燃料,持续煅烧,直到土球变成黑灰色的熟料。”

“这其中,最难控制的,就是煅烧的温度。温度必须足够高,但又不能太高,否则就烧成了没用的废渣。这个,同样需要工匠们反复试验。”

“最后一步,是将烧好的熟料,取出来,冷却,然后用石磨,磨成最细的粉末。这,就是水泥了。”

周墨讲得非常详细,甚至连窑炉的大致形状,都在白板上画了出来。

大家听的迷迷糊糊,反正记下就完了,回去交代下去,自然就会有人做。

刘秀听得如痴如醉,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条条平坦坚固的水泥官道,从洛阳延伸向四方。

一座座坚固耐用的水利设施,在黄河两岸拔地而起。

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住进了用砖石和水泥建造的,冬暖夏凉的新房子里。

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多谢先生!多谢先生!”刘秀激动得语无伦次,对着周墨连连作揖。

他感觉自己这次来对了。

周墨教给他的,不仅仅是水泥的制法,更是重振大汉,再造盛世的希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

周墨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全科医生,正在挨个会诊。

这种感觉,很奇妙。

既有改变历史的刺激,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深吸一口气,“下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