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三七看书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三七看书网 > 历史 > 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 > 第120章 秋敛豆香磨新谷,神侍传艺制腐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0章 秋敛豆香磨新谷,神侍传艺制腐浆

从春末议事到如今,三个多月的时光悄然滑过,联媚日子如新城墙角的藤蔓,顺着既定的轨迹稳稳生长,转眼就到了秋收的时节。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农业部的族人已扛着石镰走进豆田。青壮们穿着粗麻布短打,腰间束着兽皮绳,黝黑的臂膀抡起石镰,“唰唰”声里,成片的大豆稞子应声倒地;妇女们头上顶着竹篮,穿着及膝的麻布裙,外罩浅灰色短褂,蹲在地里捡拾掉落的豆荚;孩子们也没闲着,穿着尺寸的麻布衣裳,蹦蹦跳跳地帮着把割下的大豆稞子归拢成垛,偶尔抓起一把饱满的豆荚,剥开尝几颗生豆子,脆生生的甜意在嘴里散开。

城堡露台上,张轩凭栏望着下方的丰收景象。他穿着一身深灰色麻布长袍,外披一件薄兽皮坎肩——入秋后早晚微凉,这样的穿着正好。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禾、阿瑶、凌云带着十余名神侍走了过来,神侍们穿着统一的月白色麻布长裙,外面罩着浅青色短褂,领口的羽纹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手里捧着陶盆、木勺等器具,是按张轩的吩咐来学新东西的。

“夫君,你的新物件,真能把黄豆磨成粉?”禾走到张轩身边,目光落在城堡前方广场的青石上——那是昨让建设部的石匠从山里运来的,块头不,表面还沾着泥土。

张轩点头,带众人走到青石旁,拿起一块打磨过的石板,上面用炭笔画着两个圆形:“这叫石磨,分上下两盘,上面的磨盘开个口,把黄豆倒进去,转动磨盘,黄豆就会被磨齿碾成粉,比用石臼捣快十倍,还细。”

神侍们好奇地围过来,灵溪伸手摸了摸青石,触感坚硬冰凉:“神尊,这石头这么硬,怎么才能凿成圆盘?”

“让石匠来做。”张轩召来侍卫,让他去建设部叫石匠头目。不多时,石匠头目带着两个徒弟赶来,手里提着石凿、石锤。张轩指着石板上的画:“按这个形状凿,上盘直径三尺,下盘三尺二,中间要凿出凹槽,刻上磨齿——上盘的磨齿往下斜,下盘的往上斜,这样才能碾得细。下盘中间立一根木轴,上盘中间凿个孔,套在轴上,能转动。”

石匠头目仔细看着图纸,点头应道:“神尊放心,我们以前凿过石臼,这圆盘虽难些,慢慢凿总能成。”他和徒弟们立刻动手,石锤敲打石凿的“笃笃”声在露台上响起,石屑簌簌落在地上,引得路过的侍女们频频侧目。

接下来的三,石匠们都在露台上凿磨盘。张轩每过来指点几次,教他们调整磨齿的角度,打磨磨盘的边缘,确保上下盘贴合。

第四清晨,石磨终于组装好了。下盘固定在木制的支架上,中间的木轴打磨得光滑,上盘套在轴上,轻轻一推就能转动,上盘侧面还安了一根长长的木柄,方便借力。张轩让人拿来一陶盆晒干的黄豆,抓了一把倒进上盘的进料口,握住木柄转动起来——“吱呀”一声,磨盘缓缓转动,细的黄豆粉从上下盘的缝隙里漏出来,落在下方的陶盆里,细腻均匀,比石臼捣的细多了。

“成了!”神侍们欢呼起来,灵溪连忙上前,心翼翼地接过木柄,试着转动磨盘,黄豆粉源源不断地漏下来,她笑得眉眼弯弯:“真的能磨出粉!以后磨黄豆、磨麦子,再也不用费劲捣了!”

张轩笑着道:“光磨成粉还不够,今教你们用黄豆粉做‘豆腐’,比煮黄豆好吃,还能久存。”

他让人把磨好的黄豆粉倒进大陶盆,加温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倒进铺着粗麻布的木架里过滤——神侍们轮流动手,有的搅拌粉糊,有的扶住木架,有的接过过滤后的豆浆,乳白色的浆汁顺着麻布滴进陶盆,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淡淡的豆香。

“下一步是煮浆。”张轩指挥着侍女们把豆浆倒进大陶锅,架在露台的灶上,用木炭生火。鹿溪负责看火,不时添些木炭,不让火太大也不让火太;阿瑶则拿着长木勺,轻轻搅动豆浆,防止糊底。随着水温升高,豆浆渐渐沸腾,白色的泡沫浮上来,张轩让人撇去泡沫,浓郁的豆香飘得更远,连城堡外的族人都闻到了,忍不往城堡广场方向张望。

“最重要的一步是‘点卤’。”张轩从木盒里拿出一块白色的晶体——这是前些让鹿溪从盐矿附近找的然石膏,磨成了粉,用温水调成了卤汁。他舀起一勺卤汁,缓缓倒进沸腾的豆浆里,边倒边让阿瑶搅拌,“慢点倒,轻轻搅,看到豆浆凝固成块就停。”

神侍们屏住呼吸,看着乳白色的豆浆渐渐凝固,变成一块块嫩黄色的豆花,浮在清浆里,像碎玉一样。“真的凝固了!”凌云声惊叹,伸手想去碰,被张轩拦住:“别碰,要静置半个时辰,让它凝得更实。”

半个时辰后,豆花已经凝固得紧实。张轩让人把豆花倒进铺着麻布的木模里——木模是提前做好的,四四方方,底部有孔,方便沥水。豆花倒进去后,用麻布裹好,再盖上木板,压上一块青石。“压一个时辰,把水沥出去,就能成豆腐了。”

神侍们轮流守着木模,时不时掀开木板看看,眼里满是期待。一个时辰后,张轩让人移开青石,掀开麻布——一块完整的豆腐呈现在眼前,嫩白紧实,散发着淡淡的豆香。灵溪心翼翼地用刀把豆腐切成块,放进陶碗里,递给水月:“快尝尝,是不是好吃。”

水月咬了一口,豆腐细嫩,豆香浓郁,比煮黄豆更爽口,忍不住赞道:“好吃!比肉还香!”神侍们纷纷尝了起来,有的直接吃,有的蘸着盐末,都觉得美味,连平时不爱吃豆制品的阿瑶都吃了两块:“以后咱们每都能做豆腐吃了!”

张轩笑着道:“豆腐能煮、能煎、能烤,还能做成豆腐干,晒成干后冬也能吃。你们学好了,去后勤坊教给族人们,让每家每户都能吃到。”

接下来的日子,神侍们开始学做酱油。这比做豆腐更费时间,张轩从夏就开始准备了——让后勤坊把一部分黄豆煮熟,摊在竹筛上,放在温暖的帐篷里发酵。神侍们每去翻动黄豆,控制帐篷里的温度,看着黄豆渐渐长出白色的菌丝,再晒干,变成“酱曲”。

经过张轩超能力的辅助,把发酵时间大幅度的缩短了。酱曲终于能用了,张轩让人把酱曲倒进大陶缸,加入磨好的粗盐和清水,搅拌均匀,然后用麻布封好缸口,放在城堡的院子里暴晒——秋的阳光充足,正好用来晒酱。“每中午打开麻布搅拌一次,晒一个月,酱就熟了,过卖渣子,就是酱油。”

神侍们每按时去搅拌酱缸,看着陶缸里的酱渐渐变成深褐色,香气越来越浓,心里满是期待。灵溪每次搅拌时都忍不住尝一点,从刚开始的咸涩,到后来的咸香,味道一变好,她笑着:“等酱油做好了,用它炖肉、拌豆腐,肯定更好吃!”

石磨的制作也在批量进校建设部的石匠们按张轩画的图纸,每能凿出两三副石磨,送到后勤坊后,再由神侍们教族人使用。很快,联媚各个角落都响起了石磨的“吱呀”声——有的人家用石磨磨黄豆做豆腐,有的磨黄米做米糕,比以前省事多了。

新城的建设也没停,青壮们用铁夯夯实城墙地基,砖瓦匠们砌砖的速度越来越快,东墙已经砌到了五丈高,青灰色的瓦片铺得齐整,远远望去,像一条沉睡的巨龙。骑兵队的训练依旧严格,五百名骑兵骑着钉着铁马蹄铁的战马,挥舞着铁矛在城外冲锋,马蹄声震得地面发麻,铁矛的寒光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刺眼——长老团已经议好了,等秋收结束,就再去攻打周边的部落,用战马和铁矛,为联盟抢来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交易所里也热闹非凡,用石磨磨好的黄豆粉、刚做好的豆腐、还有少量提前酿好的酱油,都摆上了柜台。一块豆腐卖两枚“轩盟通宝”,一罐酱油卖五枚,黄豆粉卖三枚一斤,族人们拿着铜钱来买,很快就卖光了。一个老族人买了块豆腐和一罐酱油,笑着对管事:“以前哪敢想,秋能吃上这么好的东西,还是神尊厉害,教我们做石磨、做豆腐,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

傍晚时分,城堡的厨房里飘着浓郁的香味。侍女们用新做的豆腐炖野猪肉,加入一勺酱油调味,猪肉的香和豆腐的嫩混在一起,还有酱油的咸香,引得妻妾们频频探头。张轩坐在餐桌旁,看着禾给凌云夹了一块豆腐,阿瑶舀了一勺炖肉,鹿溪正给大家倒用野果酿的酒,神侍们也围坐在桌旁,吃着自己做的豆腐,笑笑,气氛温馨。

露台上传来石磨的“吱呀”声,是几个神侍在磨明做豆腐用的黄豆,月光洒在石磨上,泛着淡淡的光泽。远处的豆田里,还有族人在收拾最后的豆稞子,火把的光芒在夜色里摇曳,像星星一样。新城的城墙下,巡逻的治安队族人穿着麻布短打,腰间挎着铁刀,脚步沉稳地走过,嘴里哼着联媚歌谣,歌词里唱着石磨、豆腐,还有金黄的大豆。

张轩喝了一口酒,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联媚日子就像这炖豆腐,慢慢熬煮,渐渐入味,不需要刻意去推动,也不需要去想以后会怎样——石磨在转,豆腐在做,酱油在晒,大豆在收,骑兵在练,城墙在砌,族人们在为自己的日子忙碌,长老团在按规矩议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就够了。

厨房里的香味越来越浓,侍女们把炖好的豆腐野猪肉端了上来,金黄的肉块和嫩白的豆腐泡在深褐色的酱油汤汁里,香气扑鼻。众人拿起陶碗,开始吃饭,偶尔起白教族人做豆腐的趣事,起石磨又做好了几副,起酱油还要晒多少,声音不大,却透着安稳的暖意。

夜色渐深,石磨的“吱呀”声停了,神侍们收拾好器具,各自回房歇息。张轩放下陶碗,走到露台上,晚风带着豆香和酱香味吹来,微凉却舒适。远处的交易所已经关了门,铜钱的叮当声不见了,只有巡逻队的脚步声偶尔传来。他望着新城房子的砖瓦屋顶,望着田地里的草垛,望着仓库里堆积的黄豆,心里没有波澜,只有平静——这就是联媚秋,一个充满豆香、磨声和烟火气的秋,一个寻常却踏实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