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位器的秘密,治理新策
肖雯雯返回现代后,刘破虏将她留下的备用定位器贴身存放,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拿出来摸索。起初,他只当这是一件能记录时间的奇特器物,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按动了定位器侧面的隐秘按钮,屏幕上竟浮现出一行行陌生却能看懂的文字 —— 那是肖雯雯提前存储的 “未来治理理念”,包括农田水利、疫病防治、士兵训练等方面的知识。
看着屏幕上的内容,刘破虏既惊讶又激动。他想起肖姐姐过 “这能让你看到一些未来的知识”,此刻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他连夜将定位器中的 “农田水利法” 抄写下来,反复研读 —— 其中记载的 “梯田开垦”“水渠引流” 之法,恰好能解决遂城周边土地贫瘠、灌溉困难的问题。
次日一早,刘破虏便带着抄写的 “水利法”,找到遂城地方官员,提议在遂城周边推广梯田和水渠。地方官员起初半信半疑,可当刘破虏详细讲解了梯田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水渠如何高效引流后,官员们顿时眼前一亮,立刻组织百姓开始实施。
刘破虏亲自参与到梯田开垦中,他教百姓们如何根据山势划分田块,如何修建田埂;又带领士兵和百姓一起挖掘水渠,从附近的河流引水灌溉。高大壮和李文博也全力支持,一个带领士兵搬运石料,一个负责测量水渠走向,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几个月后,遂城周边的梯田和水渠全部建成。恰逢雨季,雨水顺着水渠流入梯田,既没有造成水土流失,又让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到了秋收时节,遂城的粮食产量比往年翻了一倍,百姓们捧着饱满的谷穗,纷纷来到军营感谢刘破虏:“刘校尉,多亏了你带来的好方法,我们今年才有了这么好的收成!”
刘破虏看着百姓们丰收的喜悦,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不仅是自己的功劳,更是肖姐姐留下的 “未来知识” 的力量。他暗暗发誓,要将定位器中的知识好好利用,为遂城百姓做更多实事。
二、疫病防治,守护民生
圣十年春,遂城突发疫病,不少百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短短几内,患病的百姓就超过了百人。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疫病蔓延,急得团团转。
刘破虏得知消息后,立刻想起定位器中记载的 “疫病防治法”—— 其中提到 “隔离病患”“清洁环境”“草药熬制” 等方法,能有效控制疫病传播。他立刻召集士兵和地方官员,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疫病防治工作。
“首先,我们要在遂城郊外搭建隔离棚,将所有患病的百姓转移到隔离棚中,避免疫病进一步传播;其次,组织士兵和百姓对遂城内外进行全面清洁,清理垃圾、污水,焚烧艾草消毒;最后,按照定位器中记载的草药配方,采摘草药熬制成汤药,分发给百姓服用,预防和治疗疫病。” 刘破虏条理清晰地布置着任务,眼神坚定,让在场的人都安下心来。
高大壮主动请缨,带领士兵搭建隔离棚,他对刘破虏:“校尉放心,我一定尽快把隔离棚搭好,确保病患能及时转移!”
李文博则带领弓弩手前往附近的山林采摘草药,他细心地将定位器中的草药图谱抄写下来,对照着图谱寻找草药,确保每一味草药都准确无误。
刘破虏自己则亲自驻守隔离棚,照顾患病的百姓。他每为百姓们测量体温,分发汤药,还耐心地安慰他们:“大家别害怕,只要好好吃药、好好休息,很快就能康复的。”
有一位年幼的孩子患病后,一直哭闹着要找爹娘,刘破虏便抱着孩子,给孩子讲故事,喂孩子吃药,直到孩子沉沉睡去。孩子的爹娘得知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刘破虏:“刘校尉,您真是我们百姓的再生父母啊!”
在刘破虏的带领下,经过半个月的努力,遂城的疫病终于得到了控制,患病的百姓全部康复,没有再出现新的病例。百姓们纷纷来到军营,为刘破虏送上锦旗和感谢信,遂城地方官员也向韩世忠将军上奏,称赞刘破虏 “懂民生、善治理,是百姓之福”。
韩世忠将军得知后,对刘破虏更加赏识,他特意来到遂城,对刘破虏:“刘校尉,你不仅能带兵打仗,还能治理地方、守护民生,真是难得的栋梁之才!我会向朝廷举荐你,让你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大宋百姓做更多的事。”
三、现代回响,历史联结
回到现代的肖雯雯,并没有忘记北宋的那段时光。她将自己在北宋的观测记录整理成《北宋民生与边疆战事纪实》,提交给时空管理局后,又将其中的 “刘破虏成长历程” 单独整理出来,写成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历史研究期刊上。
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关注。不少历史学家对 “北宋中期有一位名为刘破虏的将领,运用先进理念治理边疆、抗击辽军” 的记载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查阅相关史料。虽然正史中关于刘破虏的记载寥寥无几,但在遂城当地的地方志中,却有 “刘校尉守遂城,兴水利、治疫病,百姓安居乐业” 的零星记载,与肖雯雯的文章相互印证。
有一位研究北宋历史的老教授,特意找到肖雯雯,激动地:“肖同志,你的文章填补了北宋中期边疆治理研究的空白!这位刘破虏将领的事迹,不仅展现了北宋基层将领的担当,更体现了古代军民团结、共抗外敌的精神,对我们研究北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肖雯雯听着老教授的话,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在汴河村与刘破虏、村民们相处的日子,想起刘破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模样,想起他对百姓的爱护与担当。她知道,自己记录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情谊与精神传常
闲暇时,肖雯雯会打开电脑,翻看自己在北宋拍摄的照片 —— 有汴河村的潺潺流水,有遂城的梯田与水渠,还有刘破虏穿着军装、手持铁枪的身影。她还会拿出那个备用定位器的模型(时空管理局为表彰她的贡献,特意制作了同款模型送给她),轻轻抚摸,仿佛能感受到刘破虏当年握着它的温度。
她时常会想:刘破虏是否还在遂城守护着百姓?定位器中的知识是否还在帮助他?遂城的百姓是否还在传颂他的事迹?虽然相隔几百年的时空,但她相信,自己与刘破虏之间的情谊,以及那段共同经历的岁月,永远不会被时光磨灭。
四、边疆稳固,传奇流传
在刘破虏的治理下,遂城的局势越来越稳定。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士兵们士气高昂,辽军再也不敢轻易来犯。韩世忠将军向朝廷举荐刘破虏,朝廷下旨晋升刘破虏为 “忠州团练使”,让他负责整个宋辽边境的防御与治理。
刘破虏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他将遂城的治理经验推广到整个边境地区:在边境各州推广梯田和水渠,提高粮食产量;建立 “疫病防治站”,培训当地百姓学习草药治疗之法;加强边境士兵的训练,结合定位器中的 “战术理念”,制定更加灵活的防御策略。
几年后,宋辽边境呈现出一派太平景象 —— 百姓们在边境线上开垦土地、通商贸易,士兵们与百姓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着家园。辽军见宋军边境稳固、百姓团结,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进攻,两国逐渐走向和平共处。
刘破虏的事迹也在边境地区广为流传,百姓们为他修建了 “功德碑”,上面刻着 “刘公破虏,守边安民,兴利除弊,功德无量” 十六个大字。每当有孩童问起 “刘公是谁”,长辈们都会笑着讲述刘破虏抗击辽军、治理边疆的故事,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
高大壮和李文博也一直跟随在刘破虏身边,他们分别晋升为副将和参军,成为刘破虏的左膀右臂。三人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围坐在一起,回忆当年在新兵营的日子,回忆遂城保卫战的激烈,回忆肖姐姐的教导。
“校尉,你肖姐姐在未来,会不会知道我们现在把边境治理得这么好?” 高大壮喝了一口酒,笑着问道。
刘破虏拿出贴身存放的定位器,轻轻抚摸着,笑着:“我想,她一定会知道的。她教给我们的知识,她对我们的期望,我们都没有辜负。就算相隔几百年,她也一定会为我们感到骄傲。”
李文博也点零头,:“是啊,肖姐姐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会继续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这里的百姓,让肖姐姐的期望,永远延续下去。”
五、时空相望,情谊永存
圣十五年,刘破虏已年近四十,他依旧驻守在宋辽边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他的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依旧坚定,身上的军装虽已换了几件,却始终保持着整洁。
这一年,遂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 “边境和平庆典”,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宋辽边境和平十周年。刘破虏站在庆典的高台上,看着百姓们幸福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十年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将士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庆典结束后,刘破虏独自来到遂城郊外的山坡上,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遂城 —— 梯田层层叠叠,水渠纵横交错,百姓们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派繁荣景象。他拿出定位器,按动按钮,屏幕上浮现出肖雯雯的笑脸(那是肖雯雯离开前,偷偷存储在定位器中的照片)。
“肖姐姐,你看,遂城现在很好,边境也很和平。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没有辜负百姓的信任。” 刘破虏轻声着,眼眶渐渐湿润,“我时常会想起在汴河村的日子,想起你教我读书写字,想起你鼓励我投军报国。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屏幕上的肖雯雯,仿佛在微笑着看着他,无声地诉着跨越时空的情谊。
而在几百年后的现代,肖雯雯也来到了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 “北宋历史文化展”。展柜中,摆放着一块从遂城出土的 “功德碑” 拓片,上面刻着 “刘公破虏,守边安民” 的字样。旁边的电子屏幕上,正播放着关于刘破虏治理边疆的纪录片,画面中,遂城的梯田和水渠清晰可见,百姓们的笑容温暖而幸福。
肖雯雯站在展柜前,看着拓片上的文字,看着屏幕中的遂城,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刘破虏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他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边疆的百姓,传承着两人之间的情谊。
虽然时空相隔,两人再也无法相见,但他们之间的情谊,以及刘破虏用一生践行的 “保家卫国、守护民生” 的精神,却像一颗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成为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郑
夜色渐深,北宋的遂城上空,繁星点点;现代的城市里,灯火璀璨。两个不同的时空,却因一段特殊的情谊,紧紧相连。这份情谊,跨越了百年时光,超越了生死界限,成为永恒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