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手握陶谦遗书和徐州牧印绶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在沛高层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此事关系重大,刘备并未立刻公开宣布,而是秘而不宣,与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糜竺(已从道秘密返回沛)、陈登等核心成员闭门商议。
“主公,”孙乾首先发言,语气谨慎,“陶公遗命,乃赐名分,然亦如双刃之剑。若此时公开,固然可收徐州人心,但也必成吕布、曹操首要之敌,恐招致两面夹攻,我军羽翼未丰,实难抵挡。”
简雍点头附和:“公佑所言极是。名分虽好,亦需实力相配。不若暂缓宣布,暗中积蓄力量,待曹吕之争有果,再行定夺。”
张飞一听就急了:“哎呀!两位先生太过心!有名分不用,藏着掖着作甚?正好打出旗号,招兵买马,看谁敢不服!”
关羽抚须沉吟:“三弟稍安。二位先生顾虑,不无道理。然,名分大义,亦是实力。若得徐州士民拥戴,则根基稳固,潜力无穷。关键在於,如何‘用’此名分。”
赵云目光敏锐,看向陈登和糜竺:“此事成败,关键在于徐州本土士民之心向背。元龙先生、子仲先生,二位乃徐州士林领袖,依二位之见,若主公此时亮明陶公遗命,徐州各地,会有何等反响?”
所有饶目光都集中到了糜竺和陈登身上。这二人,一个代表财力雄厚的商界士族,一个代表智慧超群的文官集团,他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徐州本土势力对刘备的接纳程度。
糜竺与陈登对视一眼,由糜竺先开口,语气肯定:“主公,诸位,竺以为,此正其时也!陶公在时,虽受吕布挟制,然仁厚之名犹在,其遗命在徐州士民心中,分量极重。吕布暴虐,民心尽失;曹操虽强,然其屠戮徐州(指之前曹操为父报仇攻打徐州时的暴行),旧恨未消,徐州士民多怀恐惧。主公仁德布于四海,近日在沛之政绩,有目共睹。若此时公示陶公遗命,竺敢断言,徐州大半士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陈登接过话头,言辞更加激昂:“登冒死送出遗书,正是为此!主公,岂不闻‘与不取,反受其咎’?陶公遗命,乃‘时’;主公仁德,乃‘人和’;今曹吕相争,乃‘地利’(鹬蚌相争,渔让利)!三者兼备,若再迟疑,待曹操灭吕,尽收徐州之地,则大势去矣!届时,纵有陶公遗命,亦成空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孙、简二公所虑,登有一策。主公可不必立刻大张旗鼓宣告就任州牧,以免过度刺激曹、吕。可先以‘奉陶公遗命,安抚徐州’为名,传檄各郡县,联络士族豪强,观其反应。若应者云集,则顺势而为;若阻力过大,亦可暂缓。如此,进退有据,可保无虞。”
陈登这番话,有理有据,既指出了机遇,又提供了稳妥的策略,听得刘备频频点头。
关羽丹凤眼一亮:“元龙先生此计甚妙!以檄文投石问路,可探民心向背!”
张飞也嚷嚷:“对!先放个风声出去,看看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混蛋!”
刘备心中平逐渐倾斜。他看向赵云:“子龙之意如何?”
赵云沉声道:“云以为,元龙先生之策,老成谋国。名分大义,如同用兵之‘势’,蓄之愈久,其发愈烈。然,势需引导。可依元龙先生之策,先行试探。同时,我军需加紧备战,尤其子龙所练新军,需尽快形成战力,以备不测。”
“好!”刘备终于下定决心,拍案而起,“就依元龙之策!子仲、元龙,烦劳二位,即刻起草檄文,以我之名,传告徐州各郡,言明陶公遗命,备暂领州事,旨在保境安民,望各安其位,共扶汉室!同时,公佑、宪和,加强与我方联络之郡县沟通。云长、翼德、子龙,加紧整军,随时准备应对变故!”
“遵命!”众人齐声领命,精神振奋。
计议已定,糜竺、陈登立刻挥毫泼墨,起草了一份文情并茂、义正词严的檄文。文中先哀悼陶谦,痛陈吕布之暴、曹操之虐,再申明刘备奉陶谦遗命、暂领州事之合法性,最后呼吁徐州官民士绅共扶汉室,安定地方。
檄文写成后,由孙乾、简雍组织精干信使,通过各种秘密渠道,迅速发往徐州各郡县,尤其是下邳、广陵、东海等吕布控制力较弱或对吕布不满情绪高涨的地区。
檄文一出,果真如糜竺、陈登所预料,在徐州激起了强烈反响!
最先响应的是沛周边早已心向刘备的士民和豪强,他们纷纷派人前来表示拥戴,献上粮草军资,更有青壮踊跃参军。
紧接着,下邳郡(治所下邳,此时守将为吕布部将,但地方豪强多不服)以曹豹(虽曾叛刘备,但见风使舵)等为首的部分官员和豪强,暗中遣使来表示愿奉刘备为主,共抗吕布!
广陵郡(治所广陵,靠近江东)的一些地方官和士族,也因不满吕布和恐惧曹操,派人联络刘备,表示支持。
就连被吕布重兵围困的郯城内部,也有不满吕布的势力暗中传递消息,表示若刘备来攻,愿为内应!
一时间,“刘使君奉陶公遗命,领徐州牧”的消息,如同春风野火,传遍徐州大地。前来沛表示归附、献礼的使者络绎不绝,沛城门前,几乎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刘备仁德之名,加上陶谦遗命的“正统”光环,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当然,也有顽固的亲绿派或观望派,但大势所趋,已不可阻挡。
面对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般的盛况,刘备集团上下,士气高涨!张飞乐得合不拢嘴,在营中吹嘘:“看看!看看!俺大哥才是众望所归!吕布曹操,算个鸟!”
关羽、赵云虽喜,却更加冷静,加紧整军,防备吕布或曹操狗急跳墙。
刘备本人,则更加忙碌,每日接待各方使者,安抚人心,分发赏赐,展现出一派“仁德明主”的气度。他心中清楚,这“劝进”的浪潮,是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机遇与风险并存。但事已至此,唯有勇往直前!
然而,在这片“劝进”的欢呼声中,一股潜藏的暗流,也开始涌动。吕布在郯城得知消息后,会作何反应?曹操在城外闻此讯息,又会采取什么行动?这徐州士民齐劝进的盛况,究竟是刘备霸业的开端,还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序幕?
沛的春,似乎格外温暖,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温暖之下,凛冽的寒意,正在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