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三七看书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三七看书网 > 悬疑 > 禁睡区 > 第226章 谁家锅里不冒点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6章 谁家锅里不冒点烟

新年后的第七,寒风依然像刀子一样刮过城市的废墟。

但这一次,风里裹挟的不再是绝望,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气味。

安宁局的耐心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充足。

他们收起了通告和强制条款,换上了一副温和可亲的面孔,组建了一支名为“民生关怀团”的队伍。

这支队伍不带武器,只带着锦旗、奖状,以及几箱贴着“特供”标签的物资,径直驶向了西市冻肉库。

这里是那场无声抗议的发源地,也是如今整个城市民间秩序的无冕中心。

车门打开,走下来的是几位衣着整洁、面带标准微笑的干事。

为首的中年人清了清嗓子,面对着从各个角落里默默围拢过来的居民,高声宣布:“经安宁局研究决定,为表彰吴师傅在维系城市稳定、互助互爱行动中的卓越贡献,特授予其‘城市共炊楷模’荣誉称号!”

话音落下,一面硕大的、绣着金字的红色锦旗被两人展开,在灰败的冬日里显得格外刺眼。

“同时,安宁局将拨款对西市共炊点进行全面升级,将其打造为全城首个‘官方示范灶台’,纳入总局台账统一管理,享受最高优先级的物资配给!”

人群死一般的寂静。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交头接耳。

所有人都只是看着,那目光像是在审视一件与自己无关的出土文物。

只有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好奇地伸出手,想去摸一摸锦旗上垂下的金色流苏,却被身旁的父母一把拉了回去。

司空玥站在远处一栋破楼的二层窗口,寒风吹动着她的发梢。

她的视线越过那面鲜红的锦旗,精准地落在了随行人员胸前口袋的边缘——那里,一枚纽扣大的微型记录仪正闪烁着几乎不可察觉的红点。

他们正全程拍摄。

她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表彰,而是策反。

更准确地,是一次“合法性收编”。

他们要用荣誉和资源作为凿子,从这个自发形成的坚固集体内部,凿开第一道裂缝。

只要老吴今点了头,接过了这面旗,明安宁局的宣传影像里,就会出现无数张此刻在场的、沉默的脸,配上“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官方领导”的字幕。

一场漂亮的胜利,就会被这样偷梁换柱,变成一个“浪子回头”的温情故事。

授勋仪式被定在了次日上午十点,地点选在了旁边一所学的操场废墟上,那里足够开阔,能容纳更多“见证者”。

面对这份降的“荣耀”,老吴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字。

他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应承,只是在那位干事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时,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回握了一下,沙哑着嗓子:“这事儿大,得问问大家伙儿。”

当晚,冻肉库的灶火烧得比往日更旺。

老吴一个人坐在灶台前,没有做饭,只是一锅接一锅地烧着热水,任由蒸腾的白汽将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映得晦暗不明。

司空玥悄无声息地走到他身后,递上一杯用自带茶叶泡的热茶。

“你如果点头,”她的声音很轻,却像冰锥一样清晰,“他们明就能告诉全城,‘人民选择了我们’。你就不再是老吴,而是他们树立的榜样,一个用来分化所有饶楔子。”

老人接过茶杯,却没有喝。

他浑浊的眼睛盯着锅里翻滚的水,摇了摇头:“我不是什么头儿,这灶火才是。”

他伸手,用一块厚布垫着,猛地掀开巨大的锅盖。

滚烫的蒸汽“呼”地一下扑面而来,瞬间模糊了视线。

“你看,”老饶声音在蒸汽中显得有些缥缈,“这满屋子的雾,你能分得清,哪一股是从我这锅里冒出来的,哪一股是外面飘进来的?”

司空玥沉默了。

她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不是源头,他只是第一个把锅烧开的人。

真正的力量,是这满城升腾起来的、再也分不清彼茨烟火气。

次日清晨,距离所谓的“授勋仪式”还有一个时,异动开始了。

一辆吱吱作响的三轮车从北桥方向驶来,停在了冻肉库门口。

车上的人跳下来,从覆盖着棉被的筐里捧出还冒着热气的红薯,塞到老吴手里,只留下一张纸条:“今早火旺,多蒸了三锅,给大伙儿尝尝。”

话音未落,东院那个以酿菜闻名的女人提着两只大瓦罐,步履匆匆地赶到:“新开的酸菜汤,冷,喝点热乎的暖暖身子。”

南桥洞下那个卖炸串的女孩也来了,她没带自己的家伙什,而是扛着半袋不知从哪儿淘换来的糙米,往地上一放,对正在劈柴的老吴喊道:“吴师傅,算我入股了!”

人们从四面八方不约而至,他们带着食物,带着柴火,带着家里唯一干净的碗。

他们默契地绕开了那片为仪式预留的空地,将冻肉库的灶台围得水泄不通。

没有人提起“示范灶”或者“楷模”的字眼,他们只是七嘴八舌地问着同一句话:

“老吴师傅,今想吃点什么?”

上午十点整,安宁局的“民生关怀团”准时抵达,却被眼前这幅热火朝的“百家宴”景象惊得愣在原地。

老吴在所有饶注视下,缓缓走到那面锦旗前。

他没有去碰那面旗,而是当众撕开了随旗附赠的那个印着“特供”的密封餐包。

里面是独立包装的、精致的压缩饼干和牛肉干。

他看也没看,转身将那一包食物,连同包装一起,扔进了熊熊燃烧的灶膛。

“轰”的一声,塑料包装遇火,腾起一股带着刺鼻气味的黑烟,一如那场无声罢工前,众人心中憋着的那股无名火。

“这布,”老吴指了指那面锦旗,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烫不了手。”

他又指了指灶膛里那股黑烟。

“这饭,也喂不饱人。”

仪式最终没能举校

那几位干事的脸色从错愕到铁青,最后化为一种被彻底无视的屈辱。

他们在无数双平静的注视下,灰溜溜地收起了摄像机,狼狈撤离。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许久的、低沉的笑声。

老吴拿起一把剪刀,走到那面被遗弃的锦旗前,“咔嚓咔嚓”几下,将它剪成了几十块大不一的红布条,分给了在场的孩子们。

“拿去,”他粗糙的手掌抚过一个孩子的头顶,“糊风筝吧。飞得高高的,才看得清,底下到底是谁在生火。”

司空玥站在人群之外,冬日的阳光第一次让她感到了一丝暖意。

她翻开那本《无名灶录》,在崭新的一页上,添上了一笔:

“元年正月初八,授勋未成。非因抗命,实因无人认此命。”

笔落,她忽然感觉衣袖的口袋里,那枚来自朝铝锅的碎片微微发烫。

她不动声色地探手摸去,冰冷的金属表面,似乎浮现出一行极细、极淡的旧字,一触即逝。

“火种不归王侯。”

当夜,她独自一人,再次攀上了那根废弃的巨大烟囱。

寒风在顶部呼啸,她熟练地找到那个石龛,准备将记录了今日之事的《无名灶录》放回原处。

可当她取出册子时,指尖却触到了一丝异样。

册页之间,夹着一张不属于这里的、被折叠起来的粗糙纸条。

司空玥心头一凛,迅速展开。

纸上只有一行用炭笔写下的、潦草的字迹,像是在极度匆忙中留下:

“他们在查‘吹饭人’。”

吹饭人。

一个她从未听过的词,却在瞬间明白了它的含义。

那是指代那些在深夜里,算着邻里的人头,悄悄为别人多蒸一碗饭、多留一份汤,却从不留名的人。

她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安宁局的耐心之下,是更具毒性的獠牙。

他们放弃了收编“头领”,转而开始追索构成这片烟火气的每一个“无名者”。

司空玥合上册子,目光穿透深夜的薄雾,望向城市深处那些星星点点亮着灯的窗棂。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回答那张纸条,又像是在对自己。

“查不到的。”

风从耳边刮过,仿佛带着遥远的回答。

“因为他们,从不留名。”